你或许会认为在短短的十分钟内掌握波兰历史是痴人说梦。先别着急下定论,读读我们的文章,十分钟后再告诉我们你的答案。
1. 基督教的洗礼:波兰的诞生
966年,统领着数个西斯拉夫部落的公爵梅什科一世(Mieszko I)决定以拉丁礼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并与波西米亚公主多布拉瓦(Doubravka)结婚,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力。由此波兰建立并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永久融入西方文化并在教宗的庇护下活动。
梅什科一世的儿子波列斯瓦夫一世(Bolesław I Chrobry)征服了大量领土并在那些对他父亲接受洗礼不为所动的人群中传播基督教,从而完成了国家的建成。作为对他取得的成就的嘉奖,他被加冕并成为波兰历史上第一位合法的国王。然而,他只在位了寥寥几年就离世了。尽管如此,波兰在1025年成为一个王国。
2. 与立陶宛的联盟和黄金时代
《卢布林联合》,由扬·马泰伊科(Jan Matejko)绘制,现藏于卢布林国家博物馆中,图源:CC BY-SA 3.0 / Wikimedia
直到14世纪末,梅什科王室一直统治着波兰。由于末代的统领者没有子嗣,这迫使波兰需在别处另寻一位新国王。在与匈牙利短暂的政治浪漫期之后,波兰女王雅德维加(Jadwiga)嫁给了立陶宛大公,从而促成了两国之间的长期联盟。该联盟最终演变为波兰立陶宛联邦。
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这150年左右的时间被称为波兰的黄金时代,并被载入史册。国家的政治制度演变为早期的民主君主制,并成为历史上最早的文化多元化的国家之一,少数族裔的权利受到联邦法律的保护。波立联邦是欧洲最大的政治实体之一,也是在文化和政治上最具影响力的实体之一。
3. 大洪水时代
由耶日·霍夫曼(Jerzy Hoffman)执导的电影《洪流》的剧照,图源:Romuald Pieńkowski/国家电影资料馆图片库/www.fototeka.fn.org.pl
17世纪中叶,这个庞大的政治有机体开始衰败。沙皇俄国、普鲁士王国和瑞典王国的兴起以及乌克兰哥萨克对独立的追求,导致联邦的领土和政治影响力逐渐收缩。贵族之间愈发频繁的冲突引起国内秩序的不稳定,加剧了国家的危机。
百年来的战争导致国家财力严重耗损、人口大量减少、文化和科学发展倒退。1655年至1660年的大洪水时代,就是瑞典毁灭性的入侵以及邻国利用内部冲突致使波兰国内混乱不减,波兰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4. 改革与五三宪法
《雷伊坦——波兰的陨落》,由扬·马泰伊科绘制于1866年,图源:CC BY-SA 3.0 / Wikimedia
波兰此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根本性的改革。1764年,在女沙皇凯瑟琳大帝的支持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Stanisław August Poniatowski)被立为新王。这位新上任的波兰君主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意识到国家当前的脆弱,因此他开始辗转于波立联邦贵族和他强势的俄罗斯盟友之间,满足他们的要求。
他的政策为经济、文化和科学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权贵之间的不和,该政策未能阻止列强对波兰的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外省被其三个邻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侵占。
1791年,五三宪法颁布。这是历史上第二部成文国家宪法,也是对这场必要的国家改革的最后一次尝试。该宪法旨在重建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关系,并制止因权贵们野心驱动而造成的无政府状态。但它并没有完全奏效。凯瑟琳大帝对改革的方向深感忧虑,在一些波立联邦贵族的支持下,通过入侵和实施第二次瓜分的方式强行制止了改革。
幸存的改革者们在美国革命老兵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Tadeusz Kościuszko)的带领下聚集起来,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招。他们发动的起义是孤勇决绝的,失败早已是定局。邻国压倒性军事力量残酷地镇压了起义并瓜分了剩余的波兰领土,施行第三次瓜分。就这样,波兰于1795年不复存在。
5. 波兰自版图上消失的123年
“Polonia”(《波兰》)铅笔画系列中的《战役》由阿图尔·格罗特格(Artur Grottger)绘制,图源:CC BY-SA 3.0 / Wikimedia
入侵者们实行铲除波兰国族认同的政策。一大部分知识分子被政治流放或不再从事公开政治活动。然而,在人们心中波兰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波兰部队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结成,波兰的秘密组织在瓜分期间发起了两次重大起义却均以失败告终。1848年,波兰人民尝试加入被称为民族之春的欧洲革命运动却再度失败。
1863年,一月起义爆发。当它作为最后一次重大起义被无情扼杀后,波兰的政治活动家们将重心再次转移到基层工作。他们没有试图强行恢复独立,而是开设非官方教育中心来教授在某些地区被禁止的波兰语和波兰历史,谨慎地促进社会改革,并继续在侵略者敌对国家的法庭上宣传“波兰事件”。
6. 重获独立:波兰第二共和国
约瑟夫·毕苏斯基(Józef Piłsudski),波兰政治家,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导人,华沙,1918年,图源:Piotr Mecik / Forum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随后欧洲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是波兰政治活动家期待已久的时刻。大约200万波兰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奔赴前线,支援协约国军队。与此同时,波兰的政治精英寻求法俄英联盟对于波兰独立的支持。由于波兰人民的不懈努力,天时地利人和结成一体,波兰于1918年11月11日重获独立。
在1918年到1939年的战间期,波兰人民完全致力于重建和重组这个饱受摧残的四分五裂的国家。第一任总统被暗杀,政变的发动以及波兰东部边界的巨大动荡,各种政治乱象使得重建之路上满是艰难困苦。然而,在文化上波兰正在经历一个黄金时代:对于波兰的电影、音乐、戏剧来说,战间期是充满活力、创新和魅力的时期。
7.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熊战士佛伊泰克正在和他的战友们玩耍,图源:安德斯军团照片档案
二战前夕,波兰远未准备好与蓄谋已久的纳粹德国兵戎相见。希特勒于1939年9月从西侧入侵,与斯大林在东边的军队对波兰形成两面包夹之势,仅用了27天就将波兰从地图上抹去。政府逃往英国,以流亡政府之名继续工作。波兰军队仍然与西方盟军并肩作战,为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及恩尼格玛密码的破译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战期间,波兰人组织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地下军队——波兰家乡军(Armia Krajowa)。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创了波兰。500万名居民被杀害,其中许多伤亡是在大屠杀期间对波兰犹太人的刻意灭绝造成的。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首都华沙近乎被夷为平地。
1981年12月,华沙,戒严令的首日。莫斯科电影院在放映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图源:Chris Niedenthal,新闻资料
尽管波兰作为战胜国重新建立了国家,但它仍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波兰被迫采用一个强烈依附于莫斯科当局的卫星政府,并以社会主义作为其政治制度。
根据战后和平会议,包括雅尔塔会议商讨出的结果,波兰失去了大部分东部领土,但得到了西部地区战前德国的一些工业区作为补偿。波兰的领土因此向西移动了大约100-150公里,与此同时,有200万人口需要重新安置。
波兰将再次重建。一个极其反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权加上效率低下经济体系,强烈的政治和文化孤立导致波兰的重建速度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持续的经济停滞、基本商品供应的短缺、政治与媒体自由的缺失以及政治精英频繁地滥用职权。波兰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抗议活动层出不穷,却总是遭到当局的残酷镇压。
9. 工人抗争:团结工会
1988年,格但斯克,在列宁造船厂爆发的罢工,图源:Chris Niedenthal,新闻资料
1980年代初,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和无力偿还国际债务,共产党领导人不得不抬高物价。生活环境已经不容乐观的社会大众立即对此做出了反应。罢工浪潮自格但斯克的列宁造船厂爆发,席卷至许多工厂和矿山,波兰经济因此瘫痪。这是社会主义政权和波兰社会之间最终斗争的开始。
团结工会(Solidarność)是一个在巅峰时期拥有超过900万成员(约占波兰人口的25%)的工会联盟。在戒严令实行期间,哪怕是其领导人受到迫害,工会被解散,这股力量也未被击倒。作为铁幕两侧社会主义一方的宪兵,苏联的日益软弱使得1980年代后期的进一步罢工成为可能。最终引发了和平革命,将波兰从苏联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开始1989年的革命。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最终瓦解了苏联集团并终结了冷战。
10. 波兰第三共和国
塔德乌什·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波兰第三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和莱赫·瓦文萨(Lech Wałęsa),1989年,图源:Tomasz Wierzejski / AG
在时代交迭时掌权的民主反对派决定参考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传统,并将国家更名为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立即走上了根本性改革的道路,迅速从一党制转向政治多元化,由国家掌控的经济体系转为自由市场经济,并将其国际定位从苏联集团的一部分转变为北约(1999年加入)和欧盟(2004年加入)的成员国。
超过二十五年的持续和平与发展让波兰追回了社会主义时代的落后发展进度。在1989年革命后经历了政治转型的国家之中,波兰被公认为榜样,并再次被视为该地区强大的政治实体。
2018年,波兰举国庆祝重获独立一百周年。